昂仁县论坛 黄凤祝I城市与社会I第三章中东和 - 昂仁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昂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黄凤祝I城市与社会I第三章中东和
TUhjnbcbe - 2021/4/26 14:13:00
中科白癜风看皮肤病更专业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18880.html

第一哲学

*凤祝:城市与社会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

第三章:中东和地中海城市的起源

迁徙是人类为了克服不利的条件、改善生活状态的一种尝试[1]。

几十万年前,人类主要从事狩猎和采集活动,直到公元前一万年左右,这一状况才开始发生转变。公元前一万五千到一万年间,冰川融化,一些冻土地带和大草原变成茂密的森林。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大约在公元前九千年,过去以渔猎和采摘为生的人类,发明了农业,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和畜养,逐渐转变成为农民和牧民。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使人类获得比较稳定的食物供应,有利于人口的增长。本来居无定所的游牧或半游牧民族,慢慢定居下来,聚居在一起,形成了村落。村落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组织和分工的发展。农业生产带来剩余粮食,增加了人们的物质财富,人们得以比较安定的生活。这进一步促进人口的增加,同时使社会组织复杂化[2]。

到公元前年至年间,原本从事狩猎和采集活动的欧洲居民,也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有些学者认为,欧洲人是从中东引入了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技术[3]。欧洲的这种变化,究竟是得益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影响,还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至今没有论断。公元前年,中东出现了最早的文字,埃及建立了最早的金字塔,当时的欧洲居民还在用石器耕种土地。公元前年,安纳托利亚和高加索地区成为冶铁中心,到公元前年,希腊人很快也学会了炼铁[4]。冶铁技术的发明,促进了生产技术和武器的发展,也带来了战争。但是,战争并没有使各地文明获得统一。

大约公元前年,原始的印欧民族(Proto-Indo-European)库尔干族(Kurgan)居住在今天的乌克兰南部、南俄罗斯和里海一带。在公元前-年间,他们开始陆续向南、东南和西部迁移[5]。这次迁移,导致欧亚大陆人口大规模流动,并把他们的语言传播到欧洲和亚洲的其他地方。库尔干族的语言,后来发展成为欧洲、土耳其、伊朗和印度等地的语言。

公元前年前后,来自中亚的印欧民族到达爱琴海沿岸地区,并在那里定居,慢慢形成了希腊民族和希腊语言。巴比伦的统治者汉漠拉比(Hammurabi,公元前-年),可能就来自这支游牧民族[6]。

一、印欧语系

欧洲目前使用的语言大约有43种。其中,大多数语言还保留着希腊语、拉丁语和日耳曼语的词根。欧洲的语言,除了巴斯克语、芬兰语和匈牙利语外,都属于印欧语系。这些语言都与古梵语有关联。古梵语是印度婆罗门使用的语言,与希腊语和拉丁语有许多相似之处。印欧语系中,现今仅存的只有希腊语、西里尔语(Cyrillic/Kyrillisch)和伊朗语[7]。

欧洲的文字有三种:希腊文、拉丁文和西里尔文。拉丁文和西里尔文,是从希腊文演变而来的。希腊文则是在腓尼基文字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欧洲文化,如果不是植根于远古共同的根系,那么在交流上,许多技术性和概念性的用语,将很难获得准确的翻译和表达[8]。

“文化”一词,《辞源》的解释为:文治和教化。汉代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今天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西方的“文化”(culture)一词,来自拉丁文colere这一动词,后来演化成法语cultura,原意是耕种,照料农田与牲畜。十七世纪演化为culturaanimi,意思是:将其教育成为一个能够适应合群的生活、对艺术和文艺有所认识、有尊严地生活的人[9]。从这一意义上说,西方文化的起点是农耕社会;而中国自汉代以来,文化的起点是文治和教化的社会。中国的文化,是从读书识字,知书达礼,即从掌握文字的书写(书法)开始。欧洲的文字,是一种拼音符号,学会书写相对比较容易,能够掌握书写技巧,并不是有教养或者文化修养的表示。

二、中东的古城

1.最早的中东古城:杰里科(耶利哥)文化

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变化是,社会组织进入了农业社会。大约一万年前,冰川开始融化,气候变暖,中东的野生谷物减少,一向以渔猎和采集为生的居民,为了获得充足的粮食,开始自己种植谷物和饲养牲畜[10]。渔猎和采集的民族,开始向农耕和游牧民族过渡。

农民除耕种外,逐步将畜牧业家畜化。人们聚居在一起,形成村落,由此产生了农业社会。村落的形成,促进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结合,同时促使游牧民族向农耕社会转变。

聚居的居民,为了防卫野兽和敌人的侵袭,在聚居点周围建起了围墙与壕沟,这就是城市的起点。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大约出现在公元前八千到六千年间。年,考古学家开始发掘杰里科的旧城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经过多次发掘和考察,考古学家发现该城的一些建筑遗迹,早在公元前九千年就已经存在,由此断定该城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城堡[11]。

杰里科城(Jericho),《圣经》译为耶利哥,位于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的北部,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杰里科地处埃及和巴比伦之间,是两个文化交流和商业往来的必经之路。今天的杰里科城,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根据考古发现,公元前一万一千年前,就有人在此居住。大约公元前-年间,杰里科已建有城墙和护城河,城内的居住面积约为4公倾[12],约有居民[13]。

公元前年,亚伯拉罕带领闪米特游牧部族离开乌尔古城,试图在巴比伦王国寻找一块新的牧场。几经辗转漂泊后,他们来到埃及,在那里生活了年。在埃及,他们作为入侵者的税务官,协助阿拉伯游牧民族希克索斯人统治埃及。公元前年,希克索斯人被驱逐出埃及,犹太人被贬为奴隶。约在公元前年,摩西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来到迦南[14]。这时的迦南地区,有另外一支闪米特部族定居。摩西死后,约书亚继承他的遗志,渡过约旦河,攻陷了耶利哥[15]。

约书亚率部攻陷耶利哥后,烧杀抢掠,纵火屠城,并发出一道严厉的警告:愿上主诅咒那些想重建耶利哥的人;奠立城基的人,将丧失长子;建造城门的人,将丧失幼儿[16]。后来,伯特利人希伊勒重建耶利哥城,奠基时,他的大儿子亚比兰丧生;安放城门时,他的小儿子西割死了[17]。这些圣经故事传达出一个信息,耶利哥城毁于摩西出埃及之后,犹太人进入耶路撒冷之前。耶路撒冷的含义为“和平之乡”[18]。

2.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的历史充满了争执和战争。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体现了古老与现代的对立和冲突。耶路撒冷的居民来自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老城分为四个区:犹太区、基督区、亚美尼亚区和穆斯林区。耶路撒冷目前拥有七十万居民,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最大的城市。耶路撒冷,根据《圣经》的解释,由两个字结合而成:杰伯斯(Jebus)和榭冷(Salem),意思是“和平的基地”。

根据阿拉伯人的说法,大约公元前年,在一次人类的大迁徙中,耶布斯人来到阿拉伯半岛的腹地,建立了耶路撒冷。考古发掘表明,该城具有当时民居特点的堡垒,最迟建于公元前年,也就是以色列人占领耶路撒冷前约八百年[19]。《圣经》记载,大卫王战胜了耶布斯人,占领了耶路撒冷,但并没有摧毁它。后来的考古发现似乎证实了这一记载。大卫王向南扩展了耶路撒冷城,把它作为统一的古希伯来王国的首都。

按《圣经》《列王纪上》第五章至第六章的记载,所罗门王在即位後第四年开始建造圣殿。这座圣殿成为全国唯一的宗教场所和朝圣中心。从这一时期开始,历史记录与《圣经》中的记载相互吻合,犹太国的国王也成为历史上可以考证的人物。从这些记录中,可以了解这座圣殿在当时的意义。所罗门统治末期,在北部建立了以色列王国,首都位于撒马利亚,耶路撒冷成为南部犹大王国的首都。

3.卡塔叙克,没有街道的城市

在今天土耳其的南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西北部的卡塔叙克(CatalHüyük)地区,考古学家发掘出了一座公元前6年的古城。古城的房屋连接在一起,城中没有街道,房屋没有窗户,入口处设在屋顶。屋顶平坦,可供人行走。据估计,当时城中居民约有六千人。城中偶尔有空地,大都是被遗弃的房屋,一般用来堆放垃圾。居民的平均年龄为40岁。卡塔叙克城的发展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商业贸易和农业灌溉技术。农业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与此同时,他们并没有放弃狩猎,而是把猎物作为他们的辅助食品。城中的手工业有:纺织,编织篮子,皮料,木材和紫铜加工,以及细石器和陶器生产等。这个城市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紫铜加工地。在艺术方面,他们塑造雕像,绘制壁画,来描绘他们生活的片断[20]。两河流域最早的文字,可能就是从这种壁画中抽象、发展出来的。

Haywood认为,两河流域出现陶器,大约在公元前到6年间[21]。根据这一信息推测,中国使用陶器的历史,比美索不达米亚要早上千年。苏秉琦指出,在河北和山西之间,发现了万年以前的陶器[22]。

三、苏美尔文化

苏美尔文化是美索不达米平原最早形成的文明,也是全世界已知的最早文明。苏美尔位于美索不达米平原南部。苏美尔文明的开端,始于公元前四千年。大约在公元前年,苏美尔文化创造了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年,苏美尔文化被闪民族建立的巴比伦文化取代。

公元前-年间,苏美尔文化已经获得高度的发展。在此期间,苏美尔地区建立起许多城邦,每个城邦都有自己的神庙和保护神,城市由祭师或国王统治。公元前年,城邦之间展开争霸斗争。当时比较大的城市有埃利都、基什、拉格什、乌鲁克、乌珥和尼普尔。为了争夺水权、贸易、道路和游牧民族的进贡等,这些城市进行了长达千年的争战。

公元前-年,闪族的阿卡德(Akkad)统一了两河流域,苏美尔的城邦斗争就此结束。阿卡德被蛮族消灭后,苏美尔的城邦得以短暂复兴。公元前-年,乌尔纳姆(Ur-nammu)在乌珥建立第三王朝。

乌鲁克城(Uruk,现代名称为Warka)是两河流域南部最早的城市,位于幼发拉底河畔,巴比伦和乌珥古城之间。“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国度”,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乌鲁克城最初有五千到八千人;公元前年,乌鲁克城的居民达到一万人;到公元前年,人口达到5万人。乌鲁克城城墙长约10公里,面积公顷。城中的居民主要是农民,他们每天都到田野中耕作。当时的社会分工已有相当大的发展,形成了诸如绘制、书写、金属、玉石、雕塑、陶器、纺织、面包加工等一系列手工业,这些工匠也住在城中。乌鲁克城内三分之一的建筑是寺庙,三分之一是住宅,其它是公园。城中两座最大的寺庙分别供奉天神(Kullaba)和爱神(Eanna)。乌鲁克城是苏美尔文明最早的城市和宗教中心。有关早期国王基尔加麦什(Gilgamesch)的神话,被写成史诗,一直流传到今天[23]。

乌珥城(Ur)是乌珥第一王朝(公元前-年)建立的城市,它是乌贝德文化(Ubaid-Kultur)的产物。乌珥城位于乌鲁克城东南,接近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注入波斯湾的河口地带。它是苏美尔神话中南那(Nanna)的圣地,至今还保留着一座供奉月神神庙的废墟遗址。公元前-年间,乌珥第三王朝的国王乌尔纳姆(Ur-Nammu)建造了月神神庙(Zikkaurat)。乌尔纳姆除了建立神庙外,还对灌溉系统进行改良,编纂法典。他的法典比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年)还要古老。

公元前年埃兰人[24](Elam)摧毁了第三王朝,后来亚摩利人(Amorite)——闪米特族的一支,征服了阿卡德人和苏美尔人,占领了乌珥城,在巴比伦建立帝国[25]。

《圣经》称乌珥人为迦勒底(Chald?a)人。大约在公元前十世纪,迦勒底人就在这里定居。乌珥是迦勒底最大的城市,是当时的*治和商业中心。根据《圣经》记载,亚伯拉罕就在乌珥出生。

《圣经》记载的迁徙,虽然蕴含着浓厚的宗教彩色,但却无法掩盖一个事实:迁徙是改善生活状态的一种尝试。亚伯拉罕的父亲他拉(Terach)住在迦勒底的乌珥城,迦勒底人好战,他拉不想在那里久居,欲迁往迦南(Kanaan),经过哈兰(Haran),就住在那里,后来在那里去世。亚伯拉罕雇用三百多个年轻汉子照管羊群,为了争夺新的牧场,经常与当地人发生冲突。75岁的亚伯拉罕决定继续父亲的遗志,向迦南(现今巴勒斯坦的旧称)迁移。这是《圣经》记载的犹太人的第一次大迁徙,这次迁徙的时间约在公元前年,目的是为犹太人的羊群寻找新的牧场。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亚伯拉罕出生在乌珥法(Urfa),从那里经哈兰前往迦南[26]。亚伯拉罕原名为亚伯兰(Abram),99岁那年更名为亚伯拉罕。亚伯拉罕(Abraham)的原义是群众之父[27]。

四、腓尼基

腓尼基人是中东的一个民族,与犹太人同属于闪米特部族,起源于巴勒斯坦一带。腓尼基人的宗教与犹太人不同,他们信奉多神教。公元前十五世纪前后,腓尼基人已经定居在地中海沿岸,沿海修建了许多城邦,其中以西顿(Sidon)和推罗(Tyre)最为坚固,是当时黎巴嫩沿海最为著名的贸易城市。这两个城邦,曾先后做过各城邦的盟主。腓尼基人在*治上,不过是埃及、亚述帝国的附庸;在经济上,擅长海上贸易。

腓尼基面向大海,交通便利。东面黎巴嫩山上,生产轻质的木材,可供造船之用。腓尼基人凭借这些优势发展航海业,往来于埃及、西亚、希腊和地中海中的岛屿,经商所至之地,西出大西洋,远至不列颠。腓尼基人在当时的伊比利亚半岛以及非洲西北沿海地区都有殖民地,其中最强大的是北非的迦太基。根据《圣经》记载,古代腓尼基统辖的城市,包括今天以色列境内的阿什多得(Ashdod)、阿什刻隆(Ashkelon)、厄刻隆(Ekron),以及黎巴嫩境内的提洛(Delos)和西顿(Sidon)。

腓尼基人控制着地中海沿岸地区,在海上经商往来,深受埃及文化的影响。他们对外经营贸易,与其他民族通婚,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特色,被异族同化。虽然如此,腓尼基人在新约时代仍是一个强大的民族。腓尼基人留给后代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他们创造的字母。

腓尼基语是在公元前一千年前后,从原始的迦南字母演变形成的。腓尼基人熟悉苏美尔人的文字,他们觉得这种文字笨拙,书写起来浪费时间,试图改造这些繁琐的文字。他们从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借来一些图案,把苏美尔文字简化为22个字母,由此创立了一种新的文字体系[28]。

希腊人后来借用他们的文字,添加了几个元音字母,成为今天的希腊文字。希腊文化,除了来源于爱琴人之外,还有腓尼基人。希腊人从腓尼基人的商船上得到许多来自东方的制造品,学习了许多工艺美术。现在的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其起源都可以追溯到腓尼基字母。

五、爱琴海文化

1.米诺斯文化

米诺斯文化(MinoischeKultur)位于地中海的克里特岛(Kreta)。公元前七千年前后,米诺斯人开始在克里特岛上定居。青铜时代,即公元前年,克里特文明开始形成。公元前到年,是米诺斯文化的前期;公元前到年,是米诺斯文化的中期,即旧宫殿时期;公元前到年,是米诺斯文化的晚期,即新宫殿时期。

米诺斯人主要从事海外贸易,交易的商品大多是陶器、铜器、锡器以及金银制品。公元前年,米诺斯文化已经显示出高度的组织性。米诺斯人使用的语言,一般被称为克里特语(Eteocretan);使用的文字,考古学家称之为“线性文字A”,至今未被破解。米诺斯后期文化中,由于迈锡尼文明的入侵,米诺斯人改用早期希腊文字记事,也就是“线性文字B”。

根据荷马的记述,克里特岛上有九十座城市,诺索斯(Knossos)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诺索斯没有城墙,考古发掘出来的武器也不多。在迈锡尼人入侵之前,克里特岛可能没有经历过过战争。公元前年,克里特岛被迈锡尼人征服。

2.特洛伊文化

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记录了特洛伊战争和特洛伊城被希腊人摧毁的故事。在特洛伊遗址被发现之前,特洛伊城一直被认为是虚构的城市。年,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谢里曼[29]发现了特洛伊城的旧址,其后,又在同一城址,发掘出几座不同时代的城市遗址。这些遗迹被分别命名为特洛伊I到IX。特洛伊I建于公元前至年;特洛伊II建于公元前至年;特洛伊III建于公元前至年;特洛伊IV建于公元前至;特洛伊V建于公元前20至18世纪;特洛伊VI建于公元前17至14世纪;特洛伊VII建于公元前12至8世纪;特洛伊VIII建于公元前年;特洛伊IX建于公元前一世纪。其中特洛伊VIIa建于公元前至年,最接近《荷马史诗》中被希腊人摧毁的那座城市。

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第一座特洛伊城已经建成。在青铜时代,特洛伊城发展成为一座繁荣的贸易城市。特洛伊城位于今天土耳其西北部的特洛阿(Troas)地区,地处交通要冲,控制着当时爱琴海到黑海一带的商船往来。

相传特洛伊城是希腊城邦的一部分,具有与希腊文化相似的社会组织形式。特洛伊从东方贸易中获得巨大的财富,在特洛伊战争之前,该城已拥有纺织工艺、铁器生产技术,以及用于防御的高大城墙。

3.迈锡尼文化

迈锡尼文化(Mykene)是欧洲青铜时代晚期的文化。年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的线索,找到迈锡尼城堡的遗址。按照荷马的叙述,迈锡尼属于希腊早期城邦。迈锡尼人从米诺斯人的“线性文字A”(Linear-a-Schrift)发展出“线性文字B”(Linear-b-Schrift)。

早期的希腊人,从伯罗奔尼撒半岛到各地经营贸易,所到之处有克里特、塞浦路斯、埃及和小亚细亚的特洛伊等。迈锡尼人比较好战,占领克里特岛,发动特洛伊战争,都是迈锡尼向外扩张的结果。

迈锡尼社会分为贵族、自由人和奴隶三个阶层。有权势的统治者居住在城里,农民住在城外,为国王耕种田地,缴纳一定的徭役和佃租。生活在城堡中的高级官员居住在宫殿周围,城中还居住着一些为贵族提供服务的工匠、农民和商人。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是奴隶。

迈锡尼王国的农产品有小麦、大麦等谷物以及橄榄和葡萄,饲养的牲畜以绵羊和山羊为主,猪和牛并不常见,马则用于战车。

迈锡尼的手工业相当发达,以纺织业和冶金业为主,分工高度专业化。纺织生产过程,从羊毛到制成品,约有十五道工序,如剪羊毛、羊毛加工以及纺织等。纺织材料除羊毛外,还有亚麻。迈锡尼的冶金业,主要是青铜加工,有的作坊当时已拥有四百名工人。此外,还有一些隶属于宫殿的作坊,加工金银、象牙、宝石、陶器,生产橄榄油,制作香油。这些产品除了满足城邦自身的需要外,还供出口。

迈锡尼文化的城市,或倚山而建,或临海而居。除了建有城堡,邻近还设置一些*事要塞。迈锡尼的城墙通常是“蛮石式”的,由宽至八米的巨石块堆砌而成。如果没有巨石,就用石头一块块镶嵌叠起。城墙设计中考虑到不同的进出口:巨大的城门、坡道,还有遭受围困时用于逃生的暗门和地下拱顶通道。考虑到战争的可能,城内还配备了水箱或水井。

从迈锡尼遗址中发掘的民居遗迹看,当时的普通居民大都住在长方形的住宅中,最小的住宅长5米,有的长达20米。高等级的住宅,面积更大,布局更为精致,边长约在20-35米间,拥有几个房间和一个中央院落。这些住宅,可能是迈锡尼贵族居住的地方。

迈锡尼文化中,最精美的宫殿在迈锡尼、梯林斯和皮洛斯城,它们是迈锡尼城邦的行*中心。迈锡尼的宫殿建筑,受到米诺斯文化的影响。希腊后来的古典建筑,又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迈锡尼文化的影响。宫殿由一个中央院落群组成,仓库、作坊、货品收发处以及住宅都分布在宫殿的周围。迈锡尼宫殿的中心是大殿(Megaron),王位有四根石柱环绕。王座的入口在左侧。整个宫殿只有一层,殿内的器具和壁画都非常精美。

六、希腊城邦文化

公元前2年,农耕文化开始在希腊形成[30]。公元前-年间,多利安民族[31]大迁移(DorischeVoelkerwanderung)。多利安人使用战车和铁制武器,他们切断了迈锡尼贸易,战胜了迈锡尼人。公元前年,迈锡尼城被摧毁,希腊进入黑暗时代[32]。公元前八世纪,希腊的黑暗时代结束,希腊再度成为经济强国和文化中心。古典的希腊文明从此开始,持续了四百年。

古典希腊时期,通常是指罗马帝国征服希腊之前的时代,不包括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一般是从公元前年举办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算起,直到公元前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为止。亚历山大大帝以后的时期,称为希腊化时代。学术界通常把古罗马文明看作希腊文化的延续,把希腊化时代延续到公元三世纪,也就是基督教兴起之前。

古典希腊文化被视为西方文明的基石,对于古罗马文明、基督教以及西方世界后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西方的语言、*治、教育、哲学、艺术以及建筑,无不植根于古典希腊文化的遗产。十五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欧美十八世纪以来的新古典主义运动,其灵感都来自古典希腊文化。

古典希腊的*治单元是城邦(Polis)。虽然有些城邦附属于其他城邦,如同殖民地服从母邦的利益,但是各城邦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都设在城邦的城内。当希腊城邦进行对外战争时,各城邦以同盟的形式参战。这种小国寡民的*治形式,为希腊城邦之间的内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早在公元前年,希腊的城邦已开始萌发。到了公元前—年间,希腊的城市在贵族的控制下获得全面的发展。希腊式的城市化进程,逐渐从地中海向黑海扩张,到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希腊的殖民时代结束时,沿海一带大约有座城市。城市是农民和土地所有者集中居住的中心,城市的范围包括近郊的田野。农民住在城内,日出时出城耕作,日落时返回城中[33]。

七、迦太基和罗马文化

1.迦太基与富人统治

迦太基(Cathage),源于腓尼基语Qrthdst,原意为“新的城市”。迦太基位于非洲北海岸,今突尼斯境内,与罗马隔海相望,建城时间早于罗马。公元前九世纪,来自腓尼基城邦推罗的移民横渡地中海,建立了迦太基城,作为贩卖奴隶及海上贸易的转运站。

迦太基是北非地区一个理想的商业中心和贸易中转站。繁荣的商业活动,使迦太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从本质上说,迦太基无异于一支由强大海*护卫着的巨大“商号”。迦太基人是地地道道的商人。一个为数不多的富人集团统治着迦太基城及其附近的村落,同时,他们还管辖着许多殖民地。希腊人将这种*治形式称为富人*治或财阀*治(Plutocracy)。

大约在公元前八到六世纪,迦太基向非洲内陆扩展,控制了原腓尼基人在北非的大部分殖民地。公元前六世纪,迦太基开始向地中海扩充,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的南部海岸,及其附近的岛屿,包括撒丁岛、科西嘉岛和西西里岛等,开始称霸地中海西部,并与地中海东部的希腊势力发生冲突。此后近百年间,迦太基与希腊为了争霸地中海纷争不断。直到公元前四世纪初,希腊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元气大伤,停止在西西里的殖民,迦太基与希腊的纷争才告一段落。取而代之的,是迦太基与罗马的抗衡。

公元前四世纪,罗马统一意大利后,开始向地中海进发,与迦太基的利益产生冲突,先后经历了三次布匿战争。在公元前-年的第三次布匿战争中,罗马人围攻迦太基,迦太基人顽强防守了三年。罗马人最后血洗迦太基,摧毁了迦太基港口。

公元前年,罗马在这里建立殖民地。凯撒大帝时代,罗马曾把一些没有土地的公民遣送到这里。公元前29年,奥古斯都统治罗马,把迦太基作为罗马非洲行省的一部分。公元四世纪,罗马帝国分裂,迦太基归属西罗马帝国。五世纪时,西罗马帝国崩溃,日耳曼的汪达尔人入侵迦太基,建立了汪达尔国。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向亚、非、欧三大洲进*,征服了迦太基。公元到1年,在十字*第五次东征时,迦太基城遭到严重破坏,在历史中彻底消失。

迦太基城邦是典型的富人*权,国家权力掌握在12个大船主、大商人和大矿场主的手中。他们把国家视为一个经营集团,为他们赚取厚利。他们精力充沛,工作勤奋,以警惕的目光,注视着周围的事态。

这样一个富人*权的存在,得到民众的同意和默许。只要这些统治者能够保证普通民众的工作机会和必要的收入,大多数市民就会感到满足,任由那些能人和精英来发号施令。

为了防止平民发生骚乱,富人*府不得不尽力维持这个城市的商业运作。他们兢兢业业、毫不懈怠,五百年如一日,为推进这个城市的商业扩张而努力。他们很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34]。

迦太基的寡头*治,设有两名最高的行*官员,称为苏菲特。苏菲特每年经选举产生,但选民仅限于富有的迦太基人。苏菲特不掌握兵权。迦太基和罗马一样,设有元老院。元老院由个元老组成,拥有立法权和决策权,成员终身任职。迦太基也设有公民大会,但权力有限。另设有百人会议,共有个成员,负责监察和审判。

罗马兴起后,积极寻求与西西里及法国南部地区发展贸易往来,激化了迦太基统治者内部的矛盾,动摇了迦太基富人统治的基石。基于商业上的利害冲突,迦太基与罗马注定要决一死战,这是导致迦太基灭亡的主要原因[35]。

2.罗马的城邦与罗马法

传说,罗马建城是在公元前年。公元年匈奴入侵东哥特王国,迫使东日耳曼民族中的汪达尔人、勃艮第人和哥特人背井离乡,向西方和南方迁徙,历史上称为日耳曼民族大迁移。这次大迁徙促使西罗马帝国在年灭亡。至此,古代罗马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

关于罗马建城有两个传说。一种传说是,当年希腊人进攻特洛伊城时,维纳斯女神的儿子埃涅阿斯及其追随者从城中逃出,沿着北非向西逃亡,穿越迦太基,到达意大利,建立了罗马城。另一种传说是,罗马是吸食狼奶长大的双胞胎兄弟罗慕洛斯和勒莫斯建立的。

在此之前的很长时间,意大利的西海岸一直不被重视。希腊时期,希腊人注重爱琴海一带的发展,所有的贸易港口,所有的文明和商业活动都集中在这里。意大利的西海岸则一无所有。外国商人很少造访意大利,当地居民过着宁静的生活,几乎与世隔绝。

考古研究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意大利半岛就有人类居住。到了新石器时代,利古里亚人从非洲经过今天的西班牙、法国等地,来到意大利。青铜时代,约公元前年前后,印欧语系的一支部族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公元前年迁徙至罗马城所在地,其后伊特拉斯坎人也来到这里。公元前八至六世纪,希腊人向意大利南部移民,并建立城邦。公元前七到六世纪末,罗马人在伊特拉斯坎人的统治下,完成了由氏族部落公社到城邦的过渡。公元前五世纪末,高卢人从阿尔卑斯山以北进入意大利。这些民族经过融合和同化,形成了意大利民族。

古罗马的城邦*治,最重要的贡献是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在罗马的法律体系中,区分了三种法律:1.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2.自然法,适用于所有的人;3.国际关系法,用于调节罗马人与其它民族之间的关系。从公元二到六世纪,罗马法被不断地补充和完善。公元年,东罗马帝国国王查士丁尼时代,公布了罗马的《民法大全》。这部法典,成为西方法律的经典。罗马法,从法律上肯定了证据、契约、公正和思想自由等的合法性。在《民法大全》中特别规定:“宁可让罪犯逃脱惩罚,也不可枉屈一人。”这种事实求是的精神,在西方现代执法中受到冲击。现代西方的反恐法案是:“宁可冤枉千万人,也不可让一个罪犯逃脱应有的惩罚。”

3.罗马斗兽场

古罗马的斗兽场(Colosseum),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Flavium),位于罗马市中心,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斗场,建于公元72至82年间,现仅存遗迹。

斗兽场是古罗马的另一大特色。斗兽场是举行人兽角斗表演的地方,角斗士与牲畜搏斗直到一方死亡为止,也有人与人之间的搏斗,以此作为公共娱乐。场地中央是角斗士(Gladiator)彼此竞技或斗兽的场所,罗马人称之为阿若那(Arena)。现代欧洲的运动场或娱乐场,还经常用阿若那来命名。

斗兽场的建筑设计,起源于古希腊时代的剧场。古希腊的剧场依山而建,呈半圆形,观众席就建筑在山坡上。到了古罗马时代,人们利用拱券结构建造观众席位,把半圆形的剧场联接起来,形成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剧场不必再依山势而建。古罗马斗兽场是罗马帝国境内规模最大的一个椭圆形角斗场,长轴直径米,短轴直径米,周长米。中央为表演区,长轴86米,短轴54米,地面铺设地板,外面围着层层看台。看台约有60排,分为五个区,前排是贵宾(如元老、长官、祭司等)区,第二层是贵族区,第三区给富人使用,第四区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后一区留给底层妇女,全部是站席。

古希腊人把人界定为理性的动物,从此人就拥有一个两元性的本质。一方面人是动物性的个体(兽性),另一方面又是一个理性的个体(精神性的个体)。两千年来西方的人道主义概念,都以这一人的界定为基础,尝试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道德体系。

古代的人道主义由兽性和理性组成,以古罗马的*国主义、斗兽场和高等学府为样板。一方面试图把人培养成有节制、合群和温顺的人,在实践中却把公民变成了豺狼和猛虎,把奴隶变成了狗和被驯养的家畜,把战俘变成斗兽场的勇士,为大众增添了一些娱乐节目。

4.民族大迁移与古罗马的没落

公元年前后,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开始大迁徙。日耳曼的哥特(Goten)氏族从俄罗斯的西北部向东南迁移,到公元年,形成东西两条迁徙路线,一支继续向东南迁移,一支转向西南。迁徙并非出于冒险或好战的精神,而是因为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耕地缺乏,促使居民不得不寻找新的家园,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这种迁移有时是自发的,有时是来自草原民族运动的压力,其中以匈奴人的压力尤为突出。

根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的祖先是夏朝王室的一支。匈奴“逐水草迁徙,无城郭长居耕田之业”。公元前到87年,汉武帝攻打匈奴(欧洲称之为胡人),直到公元前36年,汉建昭三年甘延寿攻郅支单于,破郅支城(今亚塔拉斯河畔的江布尔),单于被杀。公元前34年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汉元帝以王昭君赐予单于。公元前36至35年间,部分匈奴部族,开始向西迁移。公元年,匈奴部族进入欧洲,在俄罗斯南部,消灭了东哥特国,引发了从公元到年来历时近二百年的欧洲民族大迁移。

罗马人把日耳曼人视为野蛮民族。日耳曼人在宗教习俗及工艺方面有共同点,但在社会组织上,彼此经常对抗。他们不理解罗马的城市文明和国家观念,但是,不论是农民还是牧民,都朝向定居的方向发展[36]。公元年,胡人入侵东哥特王国,在欧洲民族大迁移中,起的只是推动作用。东哥特为了逃避胡人入侵,向西南迁移,年占领了罗马,最终导致罗马的灭亡[37]。

古罗马共和国建国以来,崇尚简朴。共和国后期,统治者日益追求奢侈浮华的生活,把先辈的崇高理想抛之脑后,罗马变成一个由富人统治的地方。他们通过战争来谋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和*治权利。公元二到三世纪,罗马帝国的皇帝大都是一些职业*人,彼此篡夺权力,国内*治无法安定,统治者醉生梦死。就在此时,日耳曼人乘虚而入。哥特人、勃艮第人、阿拉曼尼人、法兰克人等先后入侵,罗马灭亡[38]。

八、亚里士多德与城邦*治

1.希腊城邦的形成

关于城市,恩格斯有一个非常简单和明确的定义:只要它(乡村)用壕沟和墙壁防守起来,乡村制度也就变成了城市制度[39]。防守和城墙,是使乡村变为城市的两个主要环节。有冲突,就有防守。当冲突发展成为武力斗争,即战争时,就需要更为有效的防守,城墙应运而生。简单地说,城市起源于斗争,是斗争的产物。恩格斯认为,原始部落的民族,由于战争的原因,联合成为部落联盟,形成细小的民族,开始居住在城市中。城市的形成早于国家的建立。

古希腊的部落,早在特洛伊战争的年代,已经联合成为一些细小的民族,居住在有城墙的城市里。各细小民族为了占领最好的土地,掠夺战利品,彼此间战争不断,把俘虏充作奴隶,形成原始社会的一种制度[40]。

古希腊的*事首长称为巴塞勒斯(basileia),是*队的最高统帅,但不拥有对人民的统治权[41]。德语中的K?nig(国王)一词,由氏族首长Kuni,Künne演化而来,相当于希腊语的巴塞勒斯。巴塞勒斯是*事首长、法官和最高祭司[42],为了保护部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后来发展成为武装的公共权力:国家[43]。到雅典梭伦改革的时代,巴塞勒斯一职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国家的首领由贵族中选出的执*官担任。到公元前年,贵族统治对人民的压制,已经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当时贵族的居住地在雅典及其近郊[44]。对畜群和奢侈品的私人占有,促进个人间的交换,使产品变成了商品。生产者从此不能直接消费自己的产品,只能通过交换转让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由此失去了支配自己产品的权力[45]。在雅典,从事生产的大多是奴隶。当时雅典的奴隶,占人口的大多数。在这种制度下,社会的矛盾不再是贵族和平民的对立,而是自由民和奴隶的对立。在雅典全盛期,自由民的总数(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约有九万人,男女奴隶多达36.5万人,外地和被释放的奴隶,也就是保护民约有4.5万人。当时每个成年的男性公民,至少拥有18个奴隶和2个以上的保护民[46]。

雅典城邦国家的产生,是国家形成的典范。它没有受到外来或内部暴力的干涉,其高度发展的国家形态——民主共和国,从氏族社会中直接产生[47]。城市最初作为*事防御的城堡。城邦(Polis)的原意是堡(Burg),居住在城堡里的居民(Buerger)成为城邦的公民(Politen)。

随着古代殖民地的拓展,城堡成为*治和社会秩序的中心[48],城市成为统治者的聚居地,城市与国家结合,发展成为古希腊罗马的城邦制度。

2.古典希腊的城邦社会

古典城市文化的顶点,以奴隶制的鼎盛为标志[49]。在城市中的市场里,奴隶被当作商品出售。奴隶作为一种可以从事生产和会说话的工具,如牲口一样,随时随地都可以出售。奴隶制度,是历史上劳动力商品化最严厉的形式。农业奴隶的使用,把农村和城市连接在一起,造成城市统治阶级和农村中被统治阶级的巨大差别。城邦通过战争获取大量的战俘。战俘是古典城邦农村生产力最重要的来源,补充了农业生产力的不足。战俘被当作商品出卖,作为奴隶,被训练成为具备各种技能的劳动力。他们的劳动造就了大量剩余产品,使城市中的有产阶级能够极尽奢华和享乐[50]。

古典希腊罗马的城市是土地占有者聚居的城市。法律、*治和管理权,都控制在这些农业占有者的手中。在城市中,手工业生产者和商人没有任何地位,也不存在相应的社团组织[51]。只有土地所有者,才是城市的公民[52]。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社会团体最高的发展[53]。他认为,脑力劳动者是城邦必然的统治者;体力劳动者往往只能被他人统治,成为奴隶。野蛮人是天生的奴隶,应该由希腊人来统治[54]。奴隶是一种有生命的财产和工具,比无生命的工具略为优先[55]。

亚里士德认为,能战胜和制服他人者,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物质装备,而且必须拥有优良品德。战胜者应该是具有优良品德的人[56]。主人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去驾驭奴隶。懂得运用奴隶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主人[57]。

在人类赖以维生的各种手段中,耕种土地是一种主要方式,此外还有游牧、劫掠、打渔和狩猎。亚里士多德认为,战争起源于狩猎,即对自然资源的掠夺。通过掠杀野兽来维持生活,是人类熟悉的技巧。希腊人和本应属于自己统治的野蛮人进行战争,是合乎自然的、正当的事,即正义的战争[58]。

在农、牧、渔、猎、商五种职业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前四种职业是从动物和植物中取得财富,事属必须,合乎自然。经商是在交易过程中损害他人的财货,以谋取自己的利益,是不合自然的事宜,应受到指责[59]。工匠以劳动和服务,来换取生活资料,与奴隶不同,是自由人,因此必须具备自由人格应有的一些品德,即必须学会管理和教导奴隶工作[60]。

城邦的各分子,必须是品类相异的人的集合体,这样大家可互通有无,互相补益,使全邦的人能够过渡到较高的生活水平[61]。亚里士多德认为,高度自给的城邦才可以称为是真正的城邦[62]。

3.希腊城邦的三种统治:

第一种统治是奴隶主对奴隶的统治。主人无需亲自习知劳役的操作方法,只要懂得如何利用被统治者的能力。体力劳动对古希腊人来说,是一件带有奴役性的卑贱的事。在古代的城邦中,用手工作的人,即劳动者、工匠,是不能参与*治的,直到后来城邦出现了极端的民主,他们才获得公民权[63]。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杰出的城邦,手工业者不应成为城邦的公民,因为城邦中的手工劳动者大多是奴隶或外国人。他还认为,耕种土地的人,本质上是奴隶[64]。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的主人和天然的奴隶的结合可以互利。主人总是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虽然有时也会考虑奴隶的利益,因为奴隶的死亡会直接损害主人的利益[65]。

第二种统治是家长对妻子、子女和一般家属的统治。这种统治是一种家务的管理,是为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利益。这种利益出于同舟共济的理念[66]。

第三种统治是城邦的宪*统治,是自由人对自由人的统治。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出身相同,治理的方式主要是依据城邦的平等原则。亚里士多德认为,统治者作为公民中的一员,在轮流执*时,为了照顾自己的利益,必然也会照顾他人的利益[67]。城邦的统治者必须先行学习受命和服从的品德。一个好的公民必须学会被统治和统治这两方面的才识。作为一个自由民,应当知道怎样接受他人的统治;作为一个统治者,必须知道如何统治自由民。只有来自民间的统治者,才能擅长治理[68]。

城邦(城市)由若干村落组成。在城市中,人们可以自给自足地生活。这种生活是社会自然发展的最优良的生活状态,这种至善的社会团体的形成,是社会团体发展的终结[69]。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论上,奴隶也可以组织奴隶的城邦。但在已知的世界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城邦。因为奴隶和野兽一样,不具有自由的意志,也就不会组织旨在获得真正幸福的团体[70]。

城邦中的奴隶是私人劳役,工匠是社会劳役。在古代的城邦中,工匠完全由奴隶和外国人充任。到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大多数的工匠仍旧由奴隶和外国人担任。亚里士多德认为,最优良的城邦不应接受工匠作为公民。如果接纳工匠作为公民,那么城邦中的公民就不可能同时具备统治和被统治的良好品德[71]。亚里士多德不仅把工匠和商人排除在城邦的公民之外,而且认为农民也不是好的城邦公民。他认为,理想*体应该是使城邦得以实现最大幸福的*体,这种*体,要是没有善行和善业,就不能存在。依据这些原则,组成最优良*体的城邦诸分子,应该是绝对正义的人,而不是仅和某些标准相符就自称为正义的人。这样的城邦,显然不能接受以贱业为生或行动有碍善德的工匠和商贩作为公民。劳作于田间的人,也不能成为理想城邦的公民,因为他们没有闲暇培育善德。从事*治活动,必须有充分的闲暇[72]。

柏拉图也把工匠排除在城邦公民之外。他认为,体力劳动处于人类价值之外,在某些方面,甚至与人类本质对立[73]。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阶级社会始自古代西方的城邦制度,罗马的城邦是第一个真正的阶级社会。罗马的城邦制度建立在奴隶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生产工具集中在农村的大庄园中。古典的城市,从来不是新的生产方式孕育发展的地方。罗马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治关系,城市是农村奴隶社会的管理中心。大地主虽然居住在城市中,但是其生产方式寄托于农村的土地和耕作上[74]。古典社会的城市的没落,不是由于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而是因为城市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城市内部的矛盾,使它从内部瓦解[75]。

4.分工是城邦赖以存在的条件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的目的是追求人类可能达到的最为幸福的境界。但是这种幸福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有一部分人仅仅是参与这种生活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人可能与这种生活完全无缘。由于人的德性不同,建立城邦的*体也不同。人们经由不同的途径,用不同的手段追求自己的幸福,因此各自创立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治体系[76]。

城邦赖以存在的条件是人们的分工合作[77]。城邦中按职业来划分阶层:1.农业,农民生产粮食,粮食供应是城邦的第一要务;2.手工业,工匠生产和制造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具;3.商业,商人从事物品交换和贩卖商品的活动;4.奴隶,使城邦的公民得以摆脱日常的劳役,享受自由的生活。奴隶不是城邦的公民,而是公民一种有生命的、不可缺少的工具;5.*队,*人维持社会秩序,抵御外来侵略;6.库存,有产阶层丰富的财物储备,可供和平和战时需要;6.祭祀,祭司为诸神执役的事务;7.*务,官僚阶层管理城邦最重大的要务,为*事和诉讼,即议事和司法。

亚里士多德认为,工匠和商人这些从事贱业的人,是有碍城邦善德的人,不应成为城邦的公民。农民不是理想的城邦公民,因为他们没有闲暇培育善德和从事*治活动,所以和工匠一样不得授予神职[78]。

在城邦中,掌握权力的人应当是有产阶级,只有拥有家产的人才能成为公民。只有有产阶层,才有闲暇修养德性和从事*务[79]。城邦中的分工方式不同,有的人必须终身任以专职;有的人,因年龄关系可以转任其他一些职务[80]。

苏格拉底认为,人生的幸福,没有什么比城邦的城市生活更美好。为了城邦的生活,可以不惜牺牲市民的个人生活,甚至可以牺牲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亚里士多德倡导中产阶级统治的国家。他认为,1.财产应私有公用,这样可以防止贫富两极化;2.公民可以轮流执*,不得搞终身制;3.必须实行法治,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4.城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81]。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达到高度自给的城邦,才可以成为真正的城邦。城邦的组织,只要能使城邦达到高度的自足就足够了。亚里士多德反对将城邦的组织复杂化[82]。

德国史学家布克哈特(JacobBurckhardt)不喜欢三、四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他喜爱亚里士多德的构想,主张一个城市的市民,最好不要超过一万人,否则他们就不能在广场上聚会,讨论城邦大事。尼采受到布克哈特的影响[83],他认为古典的城市文化已经过去了,城市已经超越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好城市的界限,能够发表好演说的时代也已经远去,人们必须学会书写好的文章和认真地阅读文章,才能从这病态的世纪中解脱出来[84]。

参考书目

亚里士多德,:*治学,卷一。北京:商务印书馆

圣经,。香港:圣经公会

阿尔德伯特,:欧洲史(蔡鸿滨,桂裕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

安德森,1: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社会的过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苏秉琦,1:文明起源新探。北京:三联书店

房龙,2:人类的故事(刘海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丹尼尔·哈列维,:尼采传(刘娟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李伯庚,:欧洲文化史(赵复三译)。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

张京祥,5: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马恩全集,19卷,21卷。

联合国国际迁徙与发展报告,6年5月18日,A/60/,5

Anderson,Perry,:PassagesfromAntiquitytoFeudalism.HumanitiesPress

Aristoteles,:Politik.München:DeutscherTaschenbuchverlag

Aristoteles,:Politik.Stuttgart:Reclam

DieBibel,.Stuttgart:KatholischeBibelanstalt

Dahlheim,Werner,:Diegriechisch-roemischeAntik,Bd.1.Paderborn:Schoeningh

Farrington,Karen,2:AtlasderWeltreiche.Wien:TosaVerlag

Hawkes,Jacquetta,:BildatlasderfrühenKulturen.München:OrbisVerlag

Haywood,John,5:AtlasderaltenKulturen.Stuttgart:TheissVerlag

Iakovidis,S.E.,1:Mykene-Epidauros.Athen:EkdotikeAthenonS.A.

Kinder,HermannundWernerHilgeman,:dtv-AtlaszurWeltgeschichte.München:DeutscherTaschenbuchVerlag

Latacz,Joachim,1:TroiaundHomer.München:KoehlerAmelang

Lefébvre,Henri,:DieStadtimMarxistischenDenken.Ravensburg:OttoMaier

Maczynska,Magdalena,:DieV?lkerwanderung.Düsseldorf:ArtemisWinklerVerlag

Marx,Karl,?DieklassischealteGeschichteistStadtgeschichte,abervonSt?dten,gegründetaufGrundeigentumundAgrikultur.“Marx:Grundrisse

Mommsen,Theodor,1:R?mischeGeschichte.München:DeutscherTaschenbuchverlag

Nietzsche,Friedrich,:Menschliches,Allzumenschliches.München:DeutscherTaschenbuchVerlag

Platon,:Phaidon,Politeia.Hamburg:Rowohlts

Schulz,Matthias,6:WegweiseinsParadies.DerSpiegel23/6:S.-

Seebold,Elmar,:Kluge,EtymologischesW?rterbuchderdeutschenSprache.Berlin:deGruyter

ValeriaManfertoDeFabianisFabioBourbon(Hrsg.),:VersunkeneKulturen.Erlangen:KarlMüllerVerlag

W?gner,Nack,:Hellas.Bindlach:GondromVerlag

W?gner,Nack,:Rom.Bindlach:GondromVerlag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凤祝I城市与社会I第三章中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