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仁县论坛 消息推送海城市文旅中心海城市文化馆 - 昂仁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昂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消息推送海城市文旅中心海城市文化馆
TUhjnbcbe - 2021/1/28 8:16:00

/10/14

非遗进校园

市文旅中心、市文化馆到海城同泽中学开展“非遗进校园”暨国家级非遗项目海城高跷展演活动

10月14日下午,海城市文旅中心、海城市文化馆到海城同泽中学开展“非遗进校园”暨国家级非遗项目海城高跷展演活动。通过开展经常性的非遗进校园活动,深入推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虽然当天气温较低,但丝毫没有影响高跷表演者的演出热情和同学们的参与热情,一边演的欢腾、奔放、热烈、火爆、诙谐,一边看的喜笑颜开、高呼喝彩、掌声阵阵,一场生动的“非遗进校园”展演活动为同泽中学数百名学生带去了别开生面、印象深刻的传统文化盛宴。

当天,中国青年网相关人员来到海城,进行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调研活动。此次到海城目的主要是为日前刚刚获选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海城高跷进校园情况进行实地调研。调研人员到同泽中学参加了这次“非遗进校园”海城高跷展演活动,并详细了解了海城高跷在同泽中学的传承和保护情况。海城“非遗进校园”活动展演现场,热烈的现场气氛,非遗传承人与学生的认真互动和技艺传承,深深感染了调研人员一行,认为海城非遗进校园活动能够认真秉承国家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精神,突出非遗进校园主题,针对性强,开展得既有声有色,又注重实效。

非遗进校园

非遗进校园

国家级非遗项目

海城高跷简介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舞队体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角色间多男女对舞,有时边舞边唱。各地高跷所使用的木跷从30厘米至厘米,高低不一。从表演风格上又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重炫技功夫。

海城高跷秧歌历史悠久,清代文献资料显示其可考的历史有三百余年。清末海城高跷日见成熟,形成一支职业半职业的艺人队伍。艺人们身怀绝技,各有千秋,故其传承谱系蔚为壮观。从年的第一代传人小金子、大来子,到年第二代的红、粉、*、蓝、白、青六朵菊花(艺名),年第三代的张久荣(艺名白菜心),年第四代的吴奎一(号抓地虎)、王凤翔(号滚地雷),年第五代的王连成(号王小辫),年第六代的陈士友(小生)、秦丽(小旦)等,出现了许多杰出的高跷艺人。

海城高跷秧歌是民众十分喜爱的民间舞蹈,欢腾、奔放、热烈、火爆是其基调,优美、抒情、风趣、诙谐是其特色,二者的统一构成海城高跷秧歌的艺术特征,衍生出“扭、浪、逗、相”四大技法要素。在海城高跷秧歌的表演中,气势恢宏的大场和轻快细腻的小场包括了音乐、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形式,构成以舞蹈为主体的综合性民间广场艺术。海城高跷秧歌不仅在当地,而且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年它在全国广场民间舞蹈大赛中一举夺冠,年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盛大演出,其表演独树一帜,显示出东北地区高跷秧歌的特色。

海城高跷展演现场

非遗进校园的

意义与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已势在必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畴,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已刻不容缓。学校自然成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场所,非遗进校园是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责任感,树立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非遗进校园,使枯燥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和灵活生动,能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民族文化,亲身体会中华文化是如何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对国家优秀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同时,非遗文化的教育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创新的种子,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储备了优秀的人才。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内心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有利于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根本任务。

非遗文化是祖先留给人类的共同财富,它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图伟业。非遗文化进校园则是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以及实践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将非遗文化融入基础教育,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方式。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应用价值主要在于“立德树人”,对于践行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有利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年10月15日召开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同时要求:“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非遗文化进校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保护我国渐渐消失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重新在人们心中牵拉起那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弦,学校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而是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承思想融于其中,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和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校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开展非遗课堂、展演展示等系列活动,提升学校的文化传承力,教育学生在时代发展过程中也不要忘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海城非遗进校园情况

我市文化部门和非遗保护单位认真贯彻落实文化惠民*策及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的部署和要求,积极开展各级非遗进校园活动,每年都多次组织海城高跷等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着力推动非遗项目的有效传承和发展。同时通过以演代训、以老带新形式培养后继人才,定期开展技艺传承活动,进行传统小戏排演,培育常态展演精品队伍。为使海城高跷秧歌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下去,自年开始,本着从娃娃抓起这一理念,相继走进海城市同泽中学、海城市中心幼儿园、海城市红*蓝幼儿园、筵妮舞蹈学校等校园进行技艺传习指导,开展专场展演辅导40余场,并抽选优秀青少年参加省、市庆祝文化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让孩子们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喜爱非遗的情感。年3月,海城市非遗中心与海城同泽中学联合把海城高跷这一民间舞蹈作为校本课程引入到学校社团中来,有机的把这一民间艺术融入到学校课外活动中,并成立了同泽中学高跷社团,多次走进学校、敬老院、社区及校运动会表演。海城市文化馆还为同泽中学赠送了三十余副高跷,并指派优秀传承人每周为学生义务授课。海城高跷走进海城同泽中学,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次有益尝试,激发了同学们对海城高跷这一民间艺术的喜爱,也得到了全社会的一致认可。年12月,同泽中学荣获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END-

长按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消息推送海城市文旅中心海城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