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仁县论坛 郑家伟勤勉一生守得本心 - 昂仁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昂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郑家伟勤勉一生守得本心
TUhjnbcbe - 2020/6/1 11:33:00

编者按:创办近百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除了拥有享誉国内外的整形外科、骨科以外,还是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的重要孵育基地——作为我国口腔医学界仅有的两位院士,我国口腔颌面外科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邱蔚六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张志愿教授与九院共同见证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而办一本九院自己的口腔医学英文期刊,是两位院士一直以来的心愿。今年5月,这一愿望终于成真。一本承载着几代九院人梦想的英文期刊诞生,即FrontiersofOralandMaxillofacialMedicine(中文译名《口腔颌面医学前沿》,简称FOMM)。这本由九院与AME出版社共同创办的医学英文学术期刊,旨在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一个涵盖口腔颌面疾病相关领域最新研究、前沿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国际性专业平台。

杂志创办背后,有哪些难忘动人的故事?这本杂志对于九院和我国口腔医学的发展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让我们跟随FOMM名誉主编邱蔚六院士、张志愿院士以及主编郑家伟教授的心路历程,一一揭晓。

本期人物:郑家伟教授。

“挖井”

“大夫,我的脸真的没救了么?”

今年6月的一个星期四上午,上海九院新门诊大楼4层,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家2诊室。

一位30岁的年轻女性微静脉畸形(鲜红斑痣)患者,这句话反复问了郑家伟3次。她似乎不愿意相信听到的否定的回答,渴望再次询问,能够听到不一样的答案。而现实是,病情已成定局。

诊室里,可以看到,患者左眼周围呈现棕褐色瘢痕,患区增厚。她自述,小时候得病,那时还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多年来同位素贴敷、激光治疗、放射治疗等效果均不理想。“现在多好呀,都能治好了。”虽然已患病多年,这位女士已经看得淡然,与医生谈话中她的语气轻松,但是轻松的背后,却是无法改变的遗憾和不甘心。

“由于拖了太长的时间,病变处已经增生,只能通过扩张植皮术治疗。”每每面对这类被耽误的患者,郑家伟常常感到惋惜。

“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少花冤枉钱,用最小的付出和代价,换取最佳的治疗效果”是郑家伟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领域深耕几十年,一直致力于寻求的目标。

而这个目标的实现,最直接的获益者,便是不幸患病的患者。如今,表浅的血管瘤局部涂药,就可以慢慢治好,避免了激素等治疗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而脉管畸形首选硬化剂注射治疗,免除了手术等治疗方法导致的瘢痕和功能障碍。他们因为郑家伟及其团队所付出的努力,生命轨迹随之改变。

图1.郑家伟(右二)正在为患者手术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是来源于脉管系统的肿瘤或发育畸形,统称为脉管性疾病或异常,新生儿患病居多,60%以上发生于头颈部。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临床上还没有太多的治疗手段。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但很多情况下常束手无策。“刚开始在临床上碰到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患者,到底怎么治,心里特别没底。”郑家伟坦言。

郑家伟的患者中曾有一位温州的年轻姑娘,二十几岁,自幼患上动静脉畸形,手术切除了下颌骨,移植了髂骨,不幸的是,疾病在髂骨上又复发。这位长相漂亮的姑娘经过几次手术切除,脸部完全变了形。对于此,郑家伟感到痛心,也激发他在这个领域进行探索。

读博开始,郑家伟便致力于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年,他率先在国内外采用低剂量普萘洛尔(心得安)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率先在国内采用干扰素治疗婴幼儿血管瘤。

由于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是跨学科疾病,加之对其认识不足,导致其治疗乱象丛生,治疗方法五花八门。

曾经遇到一些患者,成为过度治疗和野蛮治疗的受害者。他曾撰文揭示这些不规范的治疗:面部鲜红斑痣经过放射性核素治疗,皮肤、颌骨坏死,伤口流脓不止;活泼可爱的儿童,由于过度冷冻治疗或激光治疗,面部遗留大片瘢痕,造成终身缺憾。过度硬化剂注射治疗,造成局部组织不发育、缺损畸形。

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并参考国内外文献,郑家伟联合全国学术力量,领衔制订了多部头颈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治指南,包括“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治疗指南”“口腔颌面部淋巴管畸形治疗指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指南”“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诊治指南”“口腔颌面-头颈部静脉畸形诊治指南”“平阳霉素治疗脉管性疾病规范”等,使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治疗走出了混乱时期,步入了规范化时代,也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

图2.第16届国际脉管性疾病学术研讨会上,郑家伟的大会发言引起一致好评,由此建立了与国际脉管异常研究学会(ISSVA)的联系。图为郑家伟(左)与美国阿肯色医科大学(UAMS)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JamesYSuen教授合影(年,意大利米兰)

图3.郑家伟(左)与哈医院JohnMulliken教授、ISSVA主席WayneYakes教授合影(年,波士顿)

图4.郑家伟(右)与哈医院著名血管生物学家JoyceBischoff教授合影(年,南京)

“我们这个专业很窄,我觉得认准了就要往下钻研,不能今天一个方向,明天另一个方向,这样才能越做越深。”郑家伟说。掘一口井深挖下去,临床如此,科研亦如此。他申请到的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都围绕血管瘤与脉管畸形这一个领域。

他认为,精准治疗、病因治疗是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方向。同时,通过对治病基因的研究,他赞成“异病同治”的理念。表现不同的疾病,其突变的基因可能相同,因此可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例如一些淋巴管畸形和静脉畸形,其信号通路突变的基因与恶性程度很高的黑色素瘤是一样的,可以尝试应用单克隆抗体治疗。

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治疗上,尽管有了规范的治疗方法,但前方的路依然很漫长。对于一些复杂的病例,如对各种药物都不敏感的病例,顽固的、晚期的动静脉畸形,该如何治疗?在基础研究层面,对于一些基因已经比较明确的病例,如何针对这些基因靶点开发新的治疗药物?这些都成为郑家伟今后努力探索的方向。

“笔杆子”

对于文字,郑家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过人的天赋。他笔耕不辍,文献翻译、专业论文、医学科普、杂文感悟……字里行间,抒情表意,是口腔颌面外科有名的“笔杆子”。

在最初工作的那几年,为了提高专业英语能力,他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大量英文文献。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尚没有方便的通信网络。在简单纯粹的生活中,到读书馆翻看英文原版杂志,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是郑家伟工作之余最为享受的时光。下班后,晚上没事就到图书馆阅读,直到图书馆10点关门,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口腔颌面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整形外科这三个领域的杂志,是郑家伟的阅读目标。遇到“心仪”的文章,便翻译成文摘,投寄到《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现更名为《国际口腔医学杂志》)杂志上,日积月累,竟完成了多篇。

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医学刊物,郑家伟的挑灯夜读和孜孜不倦,成为了口腔医学领域从业者了解世界动态的重要信息源,郑家伟的名字也因而被业内所熟知。

“大家的印象中,都觉得我是个老头。”郑家伟笑言。发表如此多的文章,不禁让读者产生错觉。

30岁的时候,郑家伟便组织编写了《颈淋巴清扫术》一书。“当时我在病房ICU轮转,24小时不能离岗,一切以处理重症患者为中心。”郑家伟回忆,那段时间在ICU,当重症患者都安静休息时,就拿出复印的国外文献,一边看一边写,复习了大量文献。最终成书,成为同行开展临床工作的参考。

时至今日,他共主编了4部专著(英文1部),副主编专著1部,参编著作23部(英文2部),包括《口腔医学解剖图谱》《口腔颌面外科学精要》《Mulliken和Young脉管疾病——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等广受欢迎的图书。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作品都能够成功发表。他曾经翻译了唾液腺疾病杂志其中的一期,因为太专业,被出版社拒稿。厚厚一摞书稿,一字一句,是海绵笔尖的小毛笔在纸上留下的足迹。虽然,这些珍贵的手写稿未能被保存下来,令人惋惜。但这些留下痕迹的知识,却以另一种形式,在郑家伟的脑海中留存了下来,并融入到骨子里。

这些,都成为他日后发展的铺路石。

年,在临床工作了8年的郑家伟,想到更大的世界去看看。怀着对上海九院的向往,郑家伟选择继续读博,在破格被评为山东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副教授半年后,放弃稳定的生活,离开老家山东,成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师从我国口腔医学界泰斗邱蔚六院士。

邱院士喜欢人才,也尊重人才。其实,郑家伟与邱院士的缘分并非始于读博。邱院士很早便注意到了这位“文章高产”的山东医生,并将他作为下面医生学习的榜样。

“从大学四年级起,我就对邱老师的为人及治学之道有了一些初步了解,并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作为邱院士的“粉丝”,能够如愿到尊敬崇拜的邱院士门下读博,并得到赏识,郑家伟的心思从此便安放到了这里,决意跟随邱院士,扎根在口腔颌面外科的沃土。

“我能成为他的学生,时常聆听他的教诲,感受他的为师为人之道,实乃幸运。”郑家伟说。“邱蔚六老师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座丰碑,指引我走向未来的道路。”

图5.郑家伟(右)与老师邱蔚六院士合影(年,教师节)

图6.上海九院口腔颅颌面-头颈肿瘤科学术骨干合影(年)

这么多年来,郑家伟没让邱老师失望。他组织制定多部指南,基于研究发表了大量科研论文,其中,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荣获“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形态与功能重建”以及“口腔颌面部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临床治疗研究”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并将《上海口腔医学》和《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办得有声有色。在与AME出版社合作创办的FrontiersofOralandMaxillofacialMedicine(《口腔颌面医学前沿》,简称FOMM)杂志中,他又挑起主编的大任,携手团队,致力于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力、世界一流的期刊。

他用“一支笔”闯出一片天地。

“跨界”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口腔医学下面的二级学科,由于其外科属性,也可以算作临床医学中外科学的一个分支,具有口腔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双重特点和属性。

“我们现在临床中接触的病例不仅仅局限于口腔颌面外科,内科、外科、儿科、血液病学的知识,都会用到。”因此,郑家伟一直在倡导,口腔颌面外科医生要有扎实的临床医学基础。

作为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口腔颌面外科组副组长,郑家伟力主在口腔执业医师考试中增加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相关内容的考核。在他看来,这些临床知识,是医生行医和患者安全的保障。他举例说,有些动静脉畸形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拔牙、正畸等操作时,牙齿一旦松动,则有大出血的可能,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要掌握相关医疗知识,拍全景片看看骨骼是否正常,化验血液是否有异常。此外,还要了解患者是否患有心脏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以保障治疗的安全。

“学生一定多学一些知识,不能太局限,要跨界。”郑家伟说。

此外,对于口腔医学教育,邱蔚六院士一直呼吁,建立口腔颌面外科学系,制定专门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培养计划,成规模地培养口腔颌面外科人才,解决临床上的疑难杂症。对于此,他深以为然。

跨界的基因不仅局限在教学与考试,在FOMM杂志办刊的定位上,也有充分体现。

除口腔颌面外科外,FOMM杂志还充分体现上海九院的学科特色,包括整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等学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这些学科与口腔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郑家伟举例,唇腭裂的治疗在正颌外科和整形外科都有涉猎;腮腺手术通常也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开展,但遇到解剖面神经困难时,往往需要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的帮助;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也进行上颌骨手术,切除后需要口腔修复科进行修复;颅底手术需要与神经外科合作;神经纤维瘤需要与整形外科合作,等等。“医院这几个强势学科的发展,都是建立在跨界合作基础之上的。”郑家伟感言。

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疗上,令郑家伟感到忧心的是,治疗规范目前还只停留在口腔颌面外科、整形外科等少数学科领域。疾病的分类已经在《口腔颌面外科学》教科书第6版进行了更新,但是《外科学》《皮肤病学》等教科书上,却并未更新,仍沿用传统的陈旧观点。因此,他与口腔颌面外科同行积极倡导学科交叉融合,希望各学科专家坐下来商量,跨界融合,讨论出一个共同的治疗意见,避免治疗上的乱象,为患者提供规范的诊疗,以减少并发症和医疗纠纷。

图7.第二届口腔颌面脉管性疾病学组成立合影,郑家伟(左二)担任副组长(年,上海)

坚守本心

遍布大街小巷的口腔诊所,连接着公众生活的日常,洗牙、补牙、拔牙、牙齿矫正,或许是很多人对口腔医学的全部认知。如果抛出一个“口腔颌面外科”的词语,很多人可能会感到疑惑和不解,并本能地反应“是拔牙的么?”公众对于这个专业的了解还相当有限。

据国家统计局年鉴数据,年我国口腔执业(助理)医师的数量为人,而其中,从事口腔颌面外科的人数仅占据很小的比例。相比于种植、正畸、修复等其他口腔专业常规三、四千人的年会规模,每年口腔颌面外科年会能组织人开会,已实属不易。

由于收入低、高风险等原因的冲击,很多口腔颌面外科医生都改了行,凭借口腔颌面外科的基础,选择去做种植。但只要患者需要,这片领域就需要有人坚守。郑家伟,就是一位坚定的守护者。

“从事口腔颌面外科,要有奉献精神。”郑家伟深深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不浮躁,不计名利,敢于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生的培养中,他保持足够的清醒,纵使时代浮躁,但医生不能浮躁,教学不能浮躁。

“对于医院,应该要以教学为主,尤其是打基础的本科阶段。若基础打不牢,将来很难发展;带着浮躁的心态走入社会,一旦出现问题,就足以毁掉他的一生。”郑家伟表示。

作为导师,他给予学生足够自由的发展空间和平台,而自己则始终作为他们坚实的后盾。他不喜欢召集学生开会汇报进展,有问题随时汇报,随时解决,也不会训斥学生。他用自己的言传身教,鞭策学生进步。因此,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图8.郑家伟(右一)在指导学生开展实验

图9.年教师节,留院工作和在读博士、博士后研究生向导师郑家伟(左三)敬献鲜花

对待患者,郑家伟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在治疗中,能用几元钱药物解决的问题,他绝不会选择其他花费数倍的治疗。然而,他却会因为患者“过来一趟不容易”,在超出门诊时间后,为远道而来的患者排忧解难。

图10.郑家伟在门诊为患者诊疗

“好大夫在线”网站和由郑家伟创办的“血管瘤淋巴管瘤血管网”,成为他普及疾病知识、反映学科发展动态、回答热点问题的窗口和阵地。

只要是对患者有益的,他都会尽力去做。

郑家伟的真心付出,换来了患者的健康,也换来了患者的一致好评和真挚感谢。在“好大夫在线”网站,他收到了余封经治患者的感谢信。、、、、年连续5年荣获好大夫网站评选的“年度好大夫”。没有任何宣传和营销,他的好大夫网站日点击量都在人次以上。

“非常感谢郑医生,没有使用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通过注射针剂解除了病患,治疗后痛苦小,无创伤。郑医生医术相当高。”

“很感谢郑医生让我们少奔波少花钱看好了我女儿的血管瘤,谢谢。”

“特别感谢郑医生,因为宝宝太小,不方便出门,又特别纠结怕瘤体长大,于是网上找到郑医生,郑医生给开了药之后,不到一个星期明显有好转,颜色淡了许多。”

“真心感谢给我母亲打一针就好了,医院,都说治不了。郑教授深知我们老百姓不容易,再次感谢郑教授!”

……

曾有一位患有严重血管瘤的小孩,腮腺区、嘴唇、喉咙长满了血管瘤,医院被“判了死刑”后,家人没放弃,慕名找到郑家伟,经过多种方法联合治疗,最终患儿得救了,血管瘤也得到治愈。由于特殊的家庭因素,这位患儿来之不易,为表感谢,患儿的外祖父写了满满两页纸的感谢信。如今,小孩已经上了小学,今年二人还特意来科室看望郑家伟,感谢其救命之恩。

这些时刻,对郑家伟来说,是最开心的时刻。

后记

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的一个小山村,郑家伟的求学之路颇为艰难。那时交通不便,离学校60里的山路,路上要经过一个非常大的陡坡,搭乘公交车时,需要乘客下来,把车推过陡坡,才能继续前行。赶上冬天下雪,路途则更为艰难。

除了难走的路,还有难洗的衣服。老粗布的衣服,冬天泡在集体宿舍外水池的冰水里,硬邦邦的,非常难洗。

这些年少时艰苦的经历,培养了郑家伟的独立性,并内化成一种力量,让他有勇气越过人生中更多的陡坡。

在自己的博客中,郑家伟写到:“我愿做一只候鸟,无论天空多么黑暗,天气多么恶劣,我依然要飞。飞翔是我的使命,更是我的生命。我梦想有朝一日,能够飞得更快、更高!”

视频访谈

专家简历

郑家伟,教授,男,山东淄博人,年出生。年毕业于原山东医学院口腔医学系。医学博士,教授,博士(后)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兼任国际脉管异常研究学会(ISSVA)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脉管疾病学组副组长,FrontiersofOralandMaxillofacialMedicine(FOMM)主编,《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主编,《上海口腔医学》常务副主编,全国统编教材《口腔颌面外科学》编委,ChineseJMed(CMJ)(SCI收录)、JOralMaxillofacSurg(JOMS)(SCI收录)、HeadNeckOncol(HNO)(SCI收录)、《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等多本专业杂志编委。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主编著作4部(其中英文1部),主译专著2部,包括世界权威经典著作《Mulliken和Young脉管疾病——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副主编专著1部,参编著作23部(其中英文2部)。发表论文篇,其中被SCI收录89篇,教学论文40篇(SCI收录6篇)。参与制定“中国口腔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口腔各科临床实习标准”“中国口腔医学技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标准”,主持制订7部头颈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治指南(规范、共识)和1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治疗指南,其中5部在国际杂志发表,获得了广泛认可。、、、、年连续5年荣获好大夫网站评选的“年度好大夫”,在复杂血管瘤、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和混合畸形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作为主要完成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在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分类、创新治疗方法、制订指南和基础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正致力于专利转化和成果开发,希望造福更多患者。承担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本科生理论授课任务,指导硕士生、博士生10余名,博士后2名。

相关阅读

AME旗下11本期刊获最新影响因子

汪道远:打造中国顶级科研学术期刊

新华日报

ACS杂志

一本重新定义外科杂志的外科杂志

邱蔚六院士:做“弯腰”的医生

出发,逆流,而上

老张的志向和心愿

资讯

点击速查11本SCI期刊最新影响因子??

采访编辑:高晨AMEPublishingCompany

成文编辑:董杰AMEPublishingCompany

排版编辑:董杰AMEPublishingCompany

i.01..07.26.01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FOMM杂志

1
查看完整版本: 郑家伟勤勉一生守得本心